在华人社区,一些华人女性的忍点比较高,而一部分男性的怒点比较低,加之新移民生活上的重重压力,这让一些女性容易遭受家庭暴力。而由于文化心理、经济关系、社会角色的原因,加之对澳洲社会对家暴受害者的支援资源了解不足,也让这些女性对家暴一忍再忍,难以说“不”。
新南威尔士州一名女医生,在本月初时遭受前男友的残忍家暴,被捅十多刀,全身被泼洒了汽油。所幸最后获救,该名女医生在上周的国际反家暴日里,在社交媒体Facebook首次发声,声称自己对女性家暴坚决说“不”。
但还有更多的人,面对家暴时没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有的是因为想反抗想逃离时已经被施虐者杀害,有的人出于种种的原因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沉默当中。
家暴的模式一般类似如下阶段所形成的周期:
• 爆发——当施暴者变得暴力。
• 懊悔 ——施暴者在发生暴力事件后通常表现懊悔或愧疚,或者会说对不起,保证日后不再犯 。
• 假蜜月——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施暴者的行为举止表现和善,甚至还会送礼物。
• 积累——施暴者逐渐变得越来越野蛮,直到下一次的爆发,然后又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敬请您翻阅12月3/4日《澳洲乐途报》乐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