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澳洲,就听说当地有一本华人自己的年鉴,当时手头没有这本书,所以也未特别在意。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主编冯小洋,并从他手里接过装帧精美且颇有分量的《澳大利亚华人年鉴》后,才发觉这本书“不简单”;大体看了一遍,感觉还应该在“不简单”前面加上三个字,“很专业”;而在了解成书的过程后,不禁感慨:“不容易!”
编写华人自己的年鉴是一件大好事
《澳大利亚华人年鉴》已经出版了2013年和2014年两卷,全书约68万字,正文采用简体五号字,单页双栏排版,全彩印刷,包括图辑、澳洲概况、大事要闻、特辑、澳洲华人、澳中关系、居澳指南、附录等几大类目,涵盖1500余个词条,涉及全澳近3000个人物和社团、机构、组织,涵盖华人社区当年重大事件和活动,并追溯记载了近200年来的澳洲华人史。年鉴文字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你想了解澳洲规章制度,这本书里有;你想了解澳洲华人历史和现状,这本书里也有;你想了解当年中澳贸易数据,这本书里还有……可以说,任何在澳洲工作和生活的人只要翻看一下这本书,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有用的内容。
移民澳洲前,冯小洋曾在国内从事年鉴编纂方面的工作。2003年来到澳洲后,有感于很多新移民由于对所在地情况不熟悉导致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当时就有过编写一本能为华人移民融入澳洲社会、了解澳洲办事程序的“指南”类书籍,只是由于条件不成熟,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但这个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直到10年后的2013年,考虑到自己对澳洲社会和华人社区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加上互联网普及大大便利了信息收集,而且在此期间中国和澳洲的关系愈发紧密,华人的数量和对当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冯小洋的认识也得到新的拓展。“华人的历史需要被系统记载和传承”,这是澳洲华人族群的需要,更是历史的需要。冯小洋的想法得到了澳洲华人企业家曾文的大力支持,作为一个热心公益事业、长期为华人社区各项活动提供赞助的青年企业家,曾文毫不犹豫地承诺为史上第一部《澳大利亚华人年鉴》出资赞助编纂。
(图片来源:网络)
冯小洋说:“年鉴编纂是一项浩大而繁重的工程,国内的年鉴编纂工作是由多部门协同合作完成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而在澳洲,作为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年鉴编纂者,由于影响力、认知度不足,加之又是一个临时搭起的草台班子,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除了缺钱财、缺人才,大家对这个草台班子还缺乏信任。有些人对冯小洋及其编纂团队的能力表示怀疑,不相信他们几个人能编一部复杂的年鉴出来,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以编书为名行挣钱之实,所以并非所有的侨界人士都愿意合作。而由于对年鉴缺乏了解,还有一些侨社则是对编年鉴感到无所谓。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驻澳洲使领馆向冯小洋及其团队提供了宝贵支持,中国时任驻澳大使马朝旭表示,编写华人自己的年鉴是一件大好事,既然是好事就一定要办好,要编出一部高质量的年鉴来,并且通过年鉴的编写促进华人社区的团结与和谐。中国时任驻悉尼总领事李华新也在各种场合多次对年鉴的编纂表示认可,并在华人社区广泛宣传,敦促华人社团给予积极配合。
编写华人年鉴的想法还得到了周光明、黄向墨、林辉源等澳洲著名侨界领袖的赞成。2014年1月,一个主要由全澳华人社区各界精英组成的编纂委员会很快成立了。为了打消对年鉴编纂工作的疑虑,冯小洋与各个华人社团反复交流沟通,并时时提醒他们年鉴的非商业性。他说:“我向大家反复强调编年鉴与金钱无关,社团和个人被纳入年鉴不用交费,你在书里也找不到广告。两年来,我本人和其他志愿编纂者不拿工资,完全凭热情、兴趣和责任感做事。”
(图片来源:网络)
在向各个华人社团发出征稿函后,最初的反馈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所以在第一版年鉴中,几乎95%的条目是我们根据掌握的资料事先写好,然后呈送给相关人员或社团,由他们进一步修改,反反复复多次才定稿,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年鉴能够顺利出版,冯小洋和他的编纂团队几乎夜以继日地工作。“我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除了睡觉和处理一些必要的事情,其余每天十几个小时都是坐在电脑前收集和整理资料。”为了编纂年鉴,冯小洋干脆撂下了自己的生意。
华人年鉴的连续出版是必要的
有心人天不负。经过半年左右艰巨而庞杂的工作,第一版《澳大利亚华人年鉴》终于在2014年9月23日正式发行。大气精美的装帧、严谨专业的内容让所有拿到书的人眼睛都为之一亮。有澳洲政府官员表示,澳洲生活着来自约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但《澳大利亚华人年鉴》是所有族裔中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年鉴。
年鉴不仅在澳洲是开创性的,而且在整个海外华人社会也是独一无二的。澳洲政府、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驻澳使领馆以及侨界著名领袖纷纷为年鉴题写贺辞。时任澳洲总理艾伯特在写给年鉴的贺辞中说:“我很高兴为《澳大利亚华人年鉴》题写这份贺辞……如果没有华人做出的宝贵贡献,现代的澳洲是无法想象的。”澳洲工党领袖薛顿在贺辞中说:“这是关于澳洲华人历史的第一部年鉴,它记载和确认了澳洲华人的光辉历史……也对澳洲华人在科学、金融、政治、非政府机构和慈善事业以及澳中关系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做了详细记载。”
年鉴的重要价值很快引起了各界重视。中国驻澳洲总领事馆一次性购买了30本,提供给工作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澳洲联邦国会图书馆、悉尼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以及国内一些大学的图书馆等纷纷将年鉴作为馆藏书目。
(图片来源:网络)
年鉴的成功出版和来自各界的好评让编纂者们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良好的感觉只能埋在心里,因为马上还要继续埋头下一卷的编纂工作。”冯小洋说,有了第一卷的示范效应,第二卷的工作就相对容易一些,曾对年鉴有疑虑的部分侨界人士也开始对编纂团队刮目相看,现在,主动提供资料给编辑部的人越来越多了。
由于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年鉴的出版也引起了澳洲学术界的重视。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凯瑞·布朗说,作为一部全面记载澳洲华人年度史料的典籍,《澳大利亚华人年鉴》的出版为研究当代澳洲华人提供了一部案头必备的资料文集和工具书。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认为,编辑出版《澳大利亚华人年鉴》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应当引起学术界和各界人士更多关注,华人继续为澳洲做着贡献,所以年鉴的连续出版是必要的。
在接连出版了两卷后,今后的年鉴能否像马克林教授希望的那样连续出版,成为眼下困扰冯小洋最大的一块心病。“我们的工作经费主要依靠几位侨领捐助,编纂人员都不拿报酬,虽然已经发行了近2000册,但大都是无偿赠送,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持续的。”冯小洋说,要确保今后年鉴的顺利出版,必须另辟蹊径。“向澳洲多元文化基金申请经费是个办法,但这需要一定时间和专门的人手;如果年鉴能够发行到国内涉侨和外事机构,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经费问题,如果国内有关部门能对年鉴的编纂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那我们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办法总比困难多,支持会比障碍多。冯小洋和他的团队在年鉴编纂工作中,不断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