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别离》火了,一部讲述低龄留学的家庭剧,火的原因,大概就是戳心、超现实。
让孩子出国念头的萌芽、子女与父母矛盾的激化、互相理解、最终出国机场相送,每一个细节都直击要害,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
这根本不是家庭剧,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剧啊!
它让我们想起,那些年,究竟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出国。
是家庭的逃避?
是父母的执念?
还是一种教育体制的无奈?
听说国外学业压力小?那好!就算还在还房贷,自己工作辛苦点,生活拮据点,咬咬牙也就送孩子出国了。
也许还有千万种理由,
但在父母心里,
出国是为你好!
出国就能更好吗?为什么明明没有出过国的父母都抱有这样的执念呢?当年我不明白,而今我却能理解了——
父母往往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架在孩子的身上
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希望都给你。
最终变成了给孩子的压力。
听说出国好啊,最起码英语能够得到锻炼,回来之后进外企绝对没问题!
听说有留学背景好找工作,年薪20万不是事儿!
听说留学了之后还能留在国外,移民了之后享受人家发达国家的福利,多好啊!
爸妈希望我们功成名就,年轻的时候就是该辛苦点,多读书,多奋斗。
那时,为了出国各类考试,各种压力,我们都曾置过气,闹过矛盾,就像朵朵撕了自己的日记。
如果是15岁的我看到这里,肯定会觉得,是啊,父母就是不理解我们!
但是现在看来,更能体会的是父母的心情。
父母的苦,叫做自己的用心不被孩子理解。
明明是我们最爱的女儿,却被她当成了敌人。
更心酸的是,即使在吵架也要关心女儿会不会饿着。
往她房间塞了一张纸条,说,饭在门外。
嘴上说女儿写日记小说是不务正业,晚上还是不睡觉把她把稿子粘好。
这也是我们的父母啊,不管吵架的时候撂多重的狠话,最后还是会做好饭菜叫你来吃饭。
每次吵架,最后妥协的,往往也是他们。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不断在成长。
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会茫然,会不知所措。
即使思念,也不得不送你离开
前两天放到《小别离》第36集,朵朵出国了,离别的机场。
你听到的是父母一遍遍的叮嘱:
“出国了好好照顾自己”
“多和爸爸妈妈视频,知道吗?”
“一个人要小心点,晚上记得早点睡啊”
这些话从一出家门就反复萦绕在你的耳边,你可能甚至都会觉得不耐烦。
但是你永远看不到你走后父母对你的思念。
出国是一次让我们直面自己人生的分水岭,也是父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我们终将越走越远。
比起我们离不开他们,原来,是他们,更不舍离开我们。
他们没办法阻止我们的离去,只能用这样略显笨拙和唠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舍。
他们假装坚强,想笑着规划没有我们的日子,正如离别时我们说好的那样。
黄磊:“以后有时间了,我也开始健健身,练一练,我到会所办一个健身卡。”
海清:“我们可以定个计划,以前都没看的那些光盘,那些书都捡起来,也可以看看电视了,同学聚会可以参加了,出去旅旅游……”
但真相却是无所适从。
子女走了,屋子空了,原来,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好好的”了。
当我们为前程欢喜出走,却不知父母笑着将我们稳妥送出,背过身却泪流成海。
我们再归来,应是大人模样,那个依偎怀中撒娇的小小少年,却是一去不复返。
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爱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
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
父母学会了放手,父母学会了不牵绊,父母学会了默默等待。
那些年离别的机场,你说让我好好的,我却从来没问过,你们好吗?
出国后,每次和父母视频,都能看到父母满满的挂念
“吃饭了吗?”
“学习压力大不大呀?”
“放假什么时候回来啊?”
“什么?要去旅游啊。”
“没关系,你开心就好了。”
总有一天你会知道,父母是你花心思最少、花时间最少,却爱你最多的人。
所谓成长,就是慢慢地,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吧。
时间不等人,多点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把最想说的话说给彼此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