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
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在看这部超火的电视剧《小别离》?这部剧可谓是国产“辣眼睛”脑残剧中的一股清流,将三个家庭为了送孩子出国留学而经历的一系列坎坷和无奈刻画地非常真实,也引出了又一次关于“低龄留学”的社会大讨论。
为什么要低龄留学?
在《小别离》中,导演和编剧特意安排了三个阶级迥异的家庭,来讲述现今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原因。比起成年以后再留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低龄留学生家长心里最核心的想法,但是各个阶层的家长也有自己原因不尽相同的“小算盘”……
富裕阶层,为了镀金
在《小别离》中,有一个叫小宇的富二代,他是个典型的学渣,但是性格活泼十分可爱。考试考了25分他也丝毫不在意,在爸爸质问他上次还考了45分的时候,他机智的狡辩说“这次题比上次难,分数也与时俱进了”,一句话噎得他爸爸无言以对。
成绩没有困扰到小宇,但是家庭关系却让他心神不宁:父母离异后母亲去世,富豪爸爸娶了比自己小20岁的后妈,后妈还怀孕了,感觉家庭资源要被抢占的小宇却在此时被父亲强制要求出国留学抢占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鉴于小宇是个资深学渣,爸爸对他出国留学后的期许并不高,只是为了“镀个金”。这也是很多富裕阶层家长的普遍想法,反正家里不差钱,出去镀镀金,长点见识,即使学习不好也没关系,回来能接手家族企业就可以了。
不过,天维菌想说,当你真正出国留学了你会发现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现实是,大多数家庭出身比你好的同学,比你还努力,这也就算了,他们往往长得还比你好看!有木有!(?_?)
中产阶层,为了减压
由黄磊饰演的爸爸、海清饰演的妈妈和张子枫饰演的方朵朵组成的中产家庭是《小离别》一剧中的核心主角,他们家的情况反映了更大范围的留学群体现状。朵朵既不是成绩优异的学霸也不是天天倒数的学渣,只是一枚枚普普通通的“学民”,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却被巨大的升学压力逼迫地喘不过气来。
有时候会痛恨爸妈把自己当做学习机器,有时候有时候也能理解爸妈为自己的付出,简直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朵朵妈妈苦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以及与孩子产生的矛盾,最终决定将朵朵送出国留学,减轻学习压力,逃避升学考试。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家庭开始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教育问题,这些家庭的家长们往往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也曾留过学,体会过国内和国外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孩子在国内上学必然要接受分数的考验,因为“一分就能差出一操场的人”。
尽管会像朵朵妈一样内心充满挣扎和矛盾,当代中产阶层家长仍愿意从爱出发,送孩子去国外留学,不再受单一价值观社会的“迫害”。
工薪阶层,为了出人头地
《小别离》中的金琴琴可能是让我们看得最心疼的那个。她出生在普通工薪家庭,爸妈还时常发生分歧争吵甚至闹离婚,好在琴琴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排在年级前列。然而看上去最不需要出国的琴琴却因为妈妈的“留学梦”而被迫加入“低龄留学生”的大军中。
琴琴妈觉得自己是典型的没有享受良好教育的“受害者”--姐姐咬牙出国现在有房有车,自己没上大学现在才过得辛苦。还有一个“没钱认命”的丈夫,心里的憋屈只能全部转化成逼迫琴琴“出人头地”的动力。
低龄留学生适合你的孩子吗?
尽管父母一心要送她出国留学,《小别离》中的朵朵却对美国的高中“不感冒”,剧中她曾在最想家最想父母的时候写了一首这样的诗:花开成了云,云也开成了花的模样,花的故乡是土壤深处的土壤,云的老家,是远方已远的远方。
对于朵朵来说,留学就是一场无情“小别离”,拆散了她和父母的“小团圆”,在朵朵饱含感情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她的父母被触动了……
像朵朵的父母一样,每个准备送低龄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都应该思考: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适合低龄留学?中国的教育是否一无是处?出国是唯一的出路吗?
文化的撞击和融入
在文化层面低龄留学生面临的境地最为尴尬,他们不像CBA一样从小就接受外国文化的熏陶,也不像成年人,在充分理解了母语文化后能从另一个角度欣赏新的文化。
低龄留学生已经在中式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既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但还不成熟,突然置身于陌生的国度,他们不免感到手足无措。
语言可能成为一种障碍,老师讲的一句话别的小伙伴都笑疯了只有自己不能理解笑点何在;体能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大冬天别的小朋友穿短袖短裤丝毫不冷的样子,自己却像“东亚病夫”一样不敢“忘穿秋裤”;思维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应试教育让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束缚了,再打开并非易事,只能看着外国小伙伴们天马行空的创意懊恼。
独立生活与孤独感
因为心智不成熟,很多低龄留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上相对欠缺,融入感不强的时候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低龄留学生可能会缺失亲情,他们像是不能归巢的鸟,被迫离开父母,没有家人的陪伴,也得不到爸妈生活上的照顾。收获喜悦时不能第一时间和爸妈分享,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爸妈在身边安慰,生病难受的时候更是觉得被抛弃了一般。
低龄留学生可能会缺失友情,身边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文化上融入不了,自己心理上的自卑、畏惧和他人可能带来的歧视让交朋友变得比在国内难了很多,导致很多留学生在国外仍旧混着中国圈子,并没有实现父母送他们出国留学的初衷。
消费观的建立
中国家庭大都有“再穷不能穷孩子”和“穷家富路”的观念,特别是对于家庭条件不错的家庭来说,很多父母尝试用金钱来弥补自己不能陪在出国留学的孩子身边的愧疚感。
但是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在陌生环境中给他们一笔可自行支配的钱可能会带来很多隐患。留学生买豪车飙车、买奢侈品炫富、去夜店一掷千金的新闻不在少数,花天酒地、过早地“享受人生”,影响学习事小,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最让家长心痛。
外国校园暴力
在《小别离》中,海清演的童女士的老板也曾跟风早早地把女儿送出去留学,没想到在美国遭遇了校园暴力,给孩子心理留下很大阴影,连正常生活都变成了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在“自由”文化下长大的外国小孩比中国应试教育框架中的孩子更“早熟”,一些社会阴暗面的行为在外国学校更早发生也更严重。校园欺凌、学生“社团”、酒精甚至毒品都在国外学校中滋生存在着。
一个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低龄留学生可能会因此受到伤害,也可能会走上歪路,身体和精神受到双重侵害。富裕阶层希望家业后继有人,希望子孙后代不要酿成“富不过三代”的悲剧,希望能一直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中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知道现在的生活得来不易,更害怕一不小心就满盘皆输,失去得来不易的阶层地位;工薪阶层望子成龙,千方百计想让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最好能促成阶层流动,出人头地。其实,现实中的我们也无非是这几个阶层中的一个,现在或将来因为孩子上学可能也同样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在送低龄孩子出国留学前,是否应该再多想一想利弊,多问问孩子内心的想法?
毕竟现今中国的体制是:出来容易,回去难。低龄留学要“小别离”什么?
当然,低龄留学也并非洪水野兽,因为教育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对错题,成长也没有可以套入计算的公式。如果低龄留学是一场“小别离”,那我们究竟要别离什么?
与情感小别离,拥抱大成长
父母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只有别离这一个结局。一场由低龄留学引起的小别离,对父母和子女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大成长,学会让双方不再用家庭身份来约束彼此,回归到社会身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多元文化下收获更好的人生;父母也更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把自己从“保姆”的身份中解放出来,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和自我,将视野放得更宽,而不是只停留在孩子的分数上。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低龄留学这场“小别离”,你怎么看?